局麻药的药理

概述

概念

  • 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某些周围神经冲动传导,使支配区域产生麻醉作用
  • 局部麻醉不包括椎管内麻醉

用途

  • 浅表、局限手术

局麻药

作用机制

  • 一般均是阻止钠离子内流,无论是酯类还是酰胺类,使之不能产生动作电位
  • 局麻药作用影响的离子通道或部位存在剂量依赖性

分类

  • 酯类
    • 普鲁卡因
    • 丁卡因
  • 酰胺类
    • 利多卡因
    • 布比卡因
    • 左旋布比卡因
    • 罗哌卡因

理化性质与麻醉性能

解离常数pKa

  • pKa值越低,局麻药的起效越快,弥散越好
  • 起效时间由快到慢依次为:利多卡因>布比卡因>丁卡因>普鲁卡因

解释:药物发挥作用并不是以离子形式发挥作用,而是分子形式,同时离子形式脂溶性低,弥散弱,反之弥散好

脂溶性决定麻醉效能

  • 脂溶性愈高,局麻药的麻醉效能愈强
  • 脂溶性较易穿透神经组织膜而发挥阻滞作用
  • 麻醉性能或者脂溶性由高到低依次为:丁卡因>布比卡因>利多卡因>普鲁卡因

蛋白结合率决定作用持续时间

  • 蛋白结合率,对神经作用时间延长
  • 局麻药作用时间从长到短或蛋白结合率由高到低:布比卡因>丁卡因>利多卡因>普鲁卡因

解释:给药一次能维持多长时间,主要看取决于蛋白结合率,如果药物和蛋白结合少,结合状态少,很快就容易失效,很快就被代谢,进入细胞内,而和蛋白结合率越高,和蛋白结合部分不发挥作用,缓慢释放,降解慢,作用时间长

吸收、分布、生物转化和清除

吸收

  • 吸收后入血,吸收的量和速度决定血药浓度
  • 影响血药浓度因素有
    • 药物剂量
    • 作用部位(血供是否丰富)
    • 局麻药的性能
    • 血管收缩药

分布

  • 蛋白结合率高且分子量大的药物,如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,均不易透过胎盘屏障分布至胎儿,故可以用于无痛分娩和剖宫产
  • 局麻醉药吸收入血后,首先分布至肺,随后至心、脑、肾

解释:局麻药吸收入血后首先分布至肺,并有部分被肺组织摄取,这对大量药物意外进入血液有缓冲作用

生物转化和消除

  • 酰胺类局麻药在中被微粒体酶系水解
  • 酯类局麻药主要被血浆假性胆碱酯酶水解

常用的局麻药

细则

总结

  1. 麻醉效能主要由脂溶性决定
  2. 弥散性能是由pKa决定的,最强为利多卡因
  3. 必须掌握作用时间,即蛋白结合率(布比卡因5-6、罗哌卡因4-6、丁卡因2-3、利多卡因1-2、普鲁卡因0.75-1)和一次限量
  4. 丁卡因脂溶性强,效能高,黏膜穿透力强,因此临床常用于表面麻醉
  5. 罗哌卡因低浓度时感觉运动分离,临床常用于分娩镇痛,产妇既可以感受不到疼痛,也可以正常宫缩分娩。
  6. 普鲁卡因适用于局部浸润麻醉
  7. 由于布比卡因具有心脏毒性,而心脏毒性主要是由右旋布比卡因导致,所以临床上可以使用左旋布比卡因
  8. 常用局麻药毒性强度:布比卡因>罗哌卡因>左旋布比卡因>利多卡因>普鲁卡因>氯普鲁卡因
  9. 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很相近

不良反应及处理原则

局麻药的不良反应

  1. 毒性反应
  2. 过敏反应

毒性反应

  • 概念:局麻药吸收入血液后,当血药浓度超过一定的阈值就发生局麻药全身毒性的反应,严重可致死
  • 原因
    • 局麻药过量
    • 误注入血管
    • 注药部位血供丰富,未酌情减量(或使用肾上腺素)
    • 病人体质衰弱等原因耐受力减低
    • 少数患者存在高敏反应
  • 临床表现
    • 中枢神经系统(抑制)
      • 轻度毒性反应(兴奋):多语、吵闹、惊恐不安、定向障碍、头晕目眩
      • 中、重度毒性反应(抑制):肌肉震颤、抽搐、惊厥、意识消失甚至死亡
    • 心血管系统(抑制)
      • 早期(兴奋):血压升高、心率增快
      • 晚期(抑制):血压下降、心率减慢、房室传导阻滞、心搏骤停
  • 局麻药中毒的预防
    • 药物安全剂量的控制
    • 防止误入血管
    • 及早发现
    • 预防用药
  • 治疗原则
    • 停止用药,面罩吸入氧气,
    • 轻度兴奋静注镇静药(地西泮、咪达唑仑)
    • 惊厥时静注硫喷妥钠。严重者可辅用短效肌肉松弛药,行气管插管,建立人工通气。
    • 循环抑制,应补充血容量,酌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
    • 呼吸心跳骤停,心肺复苏,同时应用脂肪乳

过敏反应

  • 概述:酯类较多,普鲁卡因和丁卡因
  • 临床表现:少量局麻药即可引起荨麻疹、喉咽水肿、支气管痉挛、低血压
  • 治疗
    • 停药,吸氧
    • 保持呼吸道通畅
    • 保持循环稳定
    • 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、抗组胺药物
  • 预防:选用酰胺类

局麻方法

概述

  1. 表面麻醉
  2. 局部浸润麻醉
  3. 区域阻滞
  4. 神经阻滞

表面麻醉

  • 概念:穿透力强局麻药施于黏膜表面,阻滞黏膜下神经末梢
  • 常用药物
    • 利多卡因
    • 丁卡因
  • 适应症:眼、鼻、咽喉、气管、尿道粘膜或内镜检查

局部浸润麻醉

  • 概念:将局麻药注射于手术区组织内,阻滞神经末梢
  • 常用药物
    • 普鲁卡因
    • 利多卡因
  • 操作方法
    • 先在手术切口线一端进针,针的斜面向下刺入皮内,注药后形成橘皮样隆起,称皮丘。
    • 将针拔出,在第一个皮丘的边缘再进针,如法操作形成第二个皮丘,按此在切口线上形成皮丘带。
    • 再经皮丘向皮下组织注射局麻药,即可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。
    • 上述操作方法的目的是让病人只在第一针刺入时有痛感。
    • 如手术要达到深层组织,可在肌膜下和肌膜内注药。
    • 分开肌层后如为腹膜,应行腹膜浸润。如此浸润一层切开一层,注射器和手术刀交替使用,以期麻醉确切。
  • 注意事项
    • 注入组织内的药液需有一定容积,在组织内形成张力,使药液与神经末梢广泛接触,以增强麻醉效果
    • 为避免用药量超过一次限量,应降低药液浓度
    • 每次注药前都要回抽,以免注入血管
    • 实质脏器和脑组织等无痛觉,不用注药
    • 药液中含肾上腺素可减缓局麻药的吸收,延长作用时间

区域阻滞

  • 概念:手术区四周及底部注射局麻药,阻滞传入神经纤维
  • 适应症:适用于肿块切除术(乳腺良性肿物、头皮手术等)

神经阻滞

概念

  • 神经干、丛、节周围注射局麻药,阻滞冲动传导

分类

概述

  1. 臂神经丛阻滞
    1. 肌间沟径路
    2. 锁骨上径路
    3. 腋径路
  2. 颈神经丛阻滞

臂丛神经阻滞

肌间沟径路
  • 适应症:上臂或肩部手术
  • 优点
    • 易操作;
    • 用药量小;
    • 气胸发生率低
  • 不良反应
    • 尺神经阻滞不全
    • 易误入硬脊膜外腔和蛛网膜下腔
    • 膈神经、喉返神经麻痹
    • 霍纳综合症

注意:霍纳综合症系颈交感神经节被阻滞所致,患侧眼睑下垂、瞳孔缩小、眼结膜充血、鼻塞、面部发红及无汗(即交感神经被阻滞的表现)

锁骨上径路
  • 适应症:前臂或桡侧手部手术
  • 不良反应
    • 气胸
    • 血胸
腋径路
  • 适应症:前臂或尺侧手部手术
  • 优点:易定位;并发症较少
  • 不良反应:入血概率大

颈丛神经阻滞

  • 方法
    • 深丛阻滞
      • 颈前阻滞法:胸锁乳突肌与颈外静脉交叉点
      • 肌间沟阻滞法
    • 浅丛阻滞: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中点
  • 适应症
    • 颈部切开
    • 气管切开
    •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
  • 并发症
    • 浅丛阻滞并发症很少见;
    • 深丛阻滞并发症有
      • 局麻药毒性反应
      • 误入硬脊膜外腔和蛛网膜下腔
      • 膈神经、喉返神经麻痹
      • 霍纳氏征
      • 但是很少出现双侧双重阻滞
一个发誓将来要摆烂的医学牲!
最后更新于 2025-06-10